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都迫切需要确定感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面对真正的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非常渴望找到明确的答案,帮助自己摆脱这种困惑、焦虑、不知所措的状态。
我就陷入过这种情景中。
大四毕业前,我特别痛苦,因为原本敲定的春招offer,最后和家人商定不去。
所以我忙着为可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做准备,而不知道我是否喜欢求职面试。
然而,虽然我很清楚我不喜欢什么,但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所以我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
直到有一天,我接触到了九型人格,顿时惊为天书,立马开测。
经过评估,我的结果是完美:追求不断进步;用离开来表达愤怒;相信自己每天都有无尽的事情要做。……
啊,妈妈,这简直太对了,不是我说的!
所以当我继续面试我的工作时,我喜欢采取这种九种个性:这份工作要求人们特别喜欢帮助别人,适合帮助,不适合我;这份工作需要一个非常强烈的竞争力,适合成就,不适合我。
不仅如此,我还把九型人格的应用扩展到了我的生活中。
朋友做了一件事,我立刻得出结论:你是自我型的人格。
应用后的效果也很显著,朋友们常常用关怀的眼神看着我,仿佛看着智障。
然而,当时我只觉得他们不明白,因为这就是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尚方剑。
直到我对心理学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九型人格还没有得到主流心理学界的认可,认识自己也是一个更复杂、更不断变化的话题,我才逐渐停止把一切都放在九型人格上。
但是我当时为什么这么反常呢?
正是因为在当时未知和不确定的环境中,面对模糊的求职和自我意识,我迫切想要一个明确的答案,帮助我摆脱困惑和不知所措。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描述为认知闭合需求”,简称“认知闭合”。
认知闭合的三大弊端
乍一听,你可能觉得认知闭合不好吗?
它能给我们一种确定感,增强我们探索新领域的信心,让我们更快地开始行动。
但事实上,认知闭合有更多的缺点。一旦认知闭合,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往往会表现出三种懒惰的倾向。
1、简单化
为了快速结束不确定状态,我们通常会匆忙做出决定,很容易忽略多种原因的影响,只寻找所谓的神奇子弹——感兴趣和差距的唯一原因。
但事实上,任何复杂的问题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简单的归因,最终只能得到错误的解决方案。
比如一个职业发展受挫,觉得需要做职业规划的人,通过某个渠道了解到了MBTI他很可能会选择直接根据信息MBTI评估结果是为了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但职业规划涉及的内容远不止一个量表测试。
相反,他会偏信MBTI,拒绝了很多更有前途、更适合自己的机会。
2、易得性
它倾向于更容易得到的答案,而不是更正确的答案。
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第11版)》中提到了一个易得性偏差,那就是我们越容易回忆起某件事,就越有可能是真的。
也就是说,我们会过分关注我们能接触到的更生动的例子,忽略事实、数据和基准信息。
on>
比如有人问你,你对广东人有什么印象?
你记得你身边只有一个广东朋友。他不喜欢早茶或汤(广东人的异类)。
所以你可能会给出一个非常离谱的答案:广东人不喜欢早茶或汤。
3、封闭性
认知闭合的另一个懒惰倾向是,一旦个人评估并关闭初始信息,为了避免再次陷入不确定的痛苦,他们将避免或结束新的信息输入,以保持当前的关闭状态。
为什么有些人如此固执,拒绝接受别人的意见,难以接受新事物,成长速度很慢?
正是因为他们过早地闭上了认知,陷入了自己的小世界,拒绝接受新的信息。
就像我学学习九型人格的时候,如果有人告诉我不科学,那我就得和对方打架。
封闭的危害,我对前同事有直观的感觉。
我的前同事认为只有自由主义才是最好的。
因此,当她看到任何事情时,她只会把是否倾向于自由主义作为唯一的判断。倾向于自由主义的是好的,不倾向于自由主义的是坏的,即使事实摆在她面前。
比如有些美国人因为反智,不戴口罩,不接种疫苗,觉得没有问题,特别好,因为这体现了充分的自由主义。
即使美国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死了100多万人,也无法改变她的观点。
而且,她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一份野鸡报告给我们看,说过去两年美国社会总死亡人数没有增加,所以美国放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科学的决定。
因此,在认知闭合后,人们只会看到她想看到的,其他信息显然不能进入她的视野,即使眼睛看到了,大脑也会自动屏蔽这些信息。
打破认知闭合的方法
如何打破我们的认知闭合?
三个方法:
1、替代高质量的框架
2、自问适用前提
3、使用框架效应
1、使用高质量的框架来缓解的认知闭合
认知闭合的缺点是,它利用我们对惯性思维的依赖,使我们在认知上陷入了简化和易得性的误解。
但大脑天生懒惰,我们90%以上的情况,都会不自觉地做惯性思维,这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大多数时候对惯性思维的依赖是不可改变的,如果我们选择更高质量的框架作为惯性思维的框架,它也将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思考,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认知闭合的负面影响。
举个例子。
我们经常听到别人提出的各种方法和建议。如何区分这些建议是否可靠?
低层次的认知闭合是:
他说的我听得顺耳,听得顺耳就靠谱,不顺耳就不靠谱。
sec
tion>
但是如果你使用更高质量的框架,你的识别质量就会大不相同。例如,以下框架:
问题1:提出建议的人的背景是什么?
问题2:他的建议和他的专业背景一致吗?
问题3:他这次提出这个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4:他的建议对我有价值吗?如果有,具体有哪些方面?
问题5:如果我不接受这个建议,会有什么不利影响吗?
问题6:如果有,我还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案吗?
你看,在有了更高质量的思维框架之后,虽然当我们确定一个建议是否可以接受时,我们仍然依赖于惯性思维,但这种惯性思维比闭合认知更全面、更系统、更具体、更深入。
2、认识到有结论就有前提,打破自己的认知冻结
我们之所以冻结自己的认知,是因为我们认为这种认知是100%正确的。
比如民主就是好的认知,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颠簸的真理,100%正确。
但每一种认知本质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食物一样有效。
环境变了,时间变了,用户变了,超出了使用前提,就失效了。
事实上,民主是好的这种认知并非100%正确,同样有其使用前提和局限性。
◆ 在估计定量问题的结果时,民主投票通常比个人决策更准确。
比如一个新产品上市的销售预测,大家一起预测的综合结果,会比一个人单独预测准确很多。
◆ 当涉及到是否等决策问题时,集体意见实际上会降低做出正确选择的可能性。
因为,“领头羊效应”和“从众效应”的存在,民主决策的结果,往往是声音最大、最爱作秀的人带动下的结果,很容易导致集体弱智,少数睿智的声音要么被淹没,要么被同化为弱智。
就像英国脱欧投票一样,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演示。
人类还没有挖掘出宇宙的本质规律,所以人类目前的每一种认知都有其使用前提。
如果我们能问更多关于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什么的问题,我们的思维就会流动冻结。
3、用框架效应打破他人的认知闭合
一个吝啬鬼不小心掉进河里,好心人躺在岸边喊道:快把手给我,我把你拉上来!
但这个吝啬鬼就是拒绝伸出手。
善良的人开始感到困惑,然后突然醒来,对即将下沉的吝啬鬼喊道:我把手给你,你抓住我!
吝啬鬼抓住了善良的人的手。
客观上,同样的事情,由于不同的描述,导致不同的结果,心理上称之为 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很好地揭示了人类的非理性特征。
它的研究表明,正面框架和负面框架下,即受益预期和受损预期,即使实际结果完全一致,人们也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
比如,将你的工资从6000元提高到8000元,再下降到7000元。
与将你的工资从6000元提高到7000元相比,虽然客观加薪幅度相同,但你对后者的满意度将远高于对前者的满意度。
m: 25px;”>因此,通过改变框架(从正框架到负框架,或从负框架到正框架),我们的行为反应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用框架效应来打破别人的认知闭合。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认知闭合的人来说,他不接受的东西可以通过改变框架和换句话来突破他的认知闭合,让他接受,就像善良的人救吝啬鬼的故事一样。
总结
每个人都需要追求确定感。
例如,在古代,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会下雷雨,所以古人用雷公、电母、龙王来解释雷雨的原因。
这些说法虽然现在看起来很荒诞,但却满足了人们认知闭合的确定感需求。
虽然认知闭合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确定感,但由于认知闭合,我们往往会形成一种简单、简单、封闭的懒惰心理,拒绝接受新信息,抵制改变。
一旦认知闭合,人的进步就会停止,所以要主动打破。
对于我们自己的认知闭合,我们可以使用更高质量的认知框架来缓解认知闭合的影响。
如果你能意识到一切都有结论,就有前提,这将有助于你更彻底地打破认知闭合。
我们很难打破别人的认知闭合,但我们可以利用框架效应将他不愿意接受的东西转换为他愿意接受的说法。
就像成语故事中的养猴人朝三暮四一样。
猴子们不愿意接受早上三橡子,晚上四橡子,所以他们很高兴地接受了早上四橡子,晚上三橡子。
最后,祝你成为主动破除认知闭合的养猴人,而不是被破除认知闭合的猴子。